有幸,附骥于育才教育集团党委这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于近日拜谒了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就是在这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和朱德带领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红军开辟了历史上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于此拉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大幕。
算起来,这是我时隔15年之后的重上井冈了,虽是过了激情澎湃的年龄,渐趋波澜不惊,且行程线路十数年无甚变化,但此行,还是时时感受到心怀震荡,甚至于不觉中热泪盈眶。
一、黄洋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一阕《西江月-井冈山》,道尽了革命者的情怀,那就是,即便身历险境,仍然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坚定的意志,还有,脚踏实地的对策措施。
山路十八弯,更兼峭壁和峻岭,伴随着一路的赞叹和惊呼声,汽车沿盘山公路回旋而上,我们赶往慕名已久的黄洋界,寻访革命前辈战斗的遗迹。赞叹的是这气象万千,林海的苍翠,云海的苍茫;惊呼的是这峭壁千仞,山路崎岖。难怪毛主席曾经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如今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虽然看不到当年红旗飘动,喊杀震天的战斗情景,但我身旁的炮台和身后横竖的两块纪念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几十年前军民齐心协力,以不足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故事,瞬间,历史瞻仰者内心的澎湃,转化成耳边隆隆的炮声,八十多年前红色政权保卫者们犹如就在眼前,娓娓道来那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而我,也立刻明白了,为何,那些翠竹苍松能如此葱郁,开创共和国基业的先烈们,用殷红的鲜血书写壮丽河山,不正为着给后世带来着无限生命的绿吗?
二、烈士陵园
随团旅行的往往会走马观花,然而我并不至于定义为这为弊病,终属众口难调的窠臼,有时,若此花为自然景观,倒也不失为一种洒脱,何须纠结于一花一叶小世界?但若是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所在,跑起马来,匆匆的一瞥,总归还是会留下无尽的遗憾的。于烈士陵园,是适宜慢慢的徜徉,静静的追思,然后再默默地致以最高的敬意。否则,只能是悻悻归,留下不甘之心。好在我这一次是二次晋谒,得以慢慢的在纪念堂里细细瞻仰那些革命先驱者,特别是瞻仰大厅的左厢,那些永留在这一片红色土地上的英魂,“都这么年轻!”无数的吊唁者如许感叹,是啊!都这么年轻,年轻到明亮的无瑕疵的眼睛能穿透历史,直击我们的心灵,不禁令人自问,有否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纯粹、无畏和高洁?
瞻仰大厅后面还有个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对在井冈山斗争中更多的许多为革命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陈列时就在这里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碑,石碑无言,当深切的承载着对无名先烈们的怀念。
时间已经无多,我仍然意犹未尽,走出纪念堂,望着通向雕塑园、碑林、纪念碑的石阶小道,只能奉以敬默。
所幸犹然能记忆起十五年前,那个更为纯粹的年龄时的往事,我们以一种不太合于规矩的方式敬献了一颗年轻的心灵对于这些先烈的纯粹的敬意。那一次,也是行程匆匆,一个半小时只能是意犹未尽,所幸我们当时住的地方离烈士陵园不算远,于是,相约第二天五点钟爬起来,犹留前一天山路跋涉的疲惫,趁着当日安排的行程尚未开始,赶到陵园。初升的太阳把陵园照的雪亮,头一天没看清的纪念碑在茨坪北山上闪闪放光。陵园大门没开,但我们还是设法钻了进去,沿着纪念堂边上的石阶爬了上去,直奔雕塑园。
雕塑园内共安放了19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井冈山前委、军委、特委三部分主要领导人和当时著名人物的雕像,分别采用青铜,汉白玉、花岗岩等材料塑造。他们是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谭震林、陈正人、滕代远、何长工、王尔琢、宛希先、李灿、张子青、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贺子珍、伍若兰、罗荣恒、蔡协民。尽管风雨已经将大部分雕塑下的名牌腐蚀,让人难以认清这雕塑的主人,不过这些革命前辈在井冈山斗争都有一样的辉煌,他们的飒爽英姿和这北山一样永存。
过了雕塑园往上是纪念碑。这个用镀钛的不锈钢制作的纪念碑高27米,含意为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突出"山"的形状,象征着井冈山;它远看又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寓意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观如林立的钢枪,寓意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纪念碑于1997年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建成,碑座上"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是邓小平1984年题写的。碑座上有三组反映井冈山艰苦卓绝斗争的汉白玉浮雕,正面一组的主题是"荟萃井冈",说的是井冈山红军会师的情景;东面一组的主题是"红色割据";西面一组的主题是"浴血罗霄"。
当时,纪念碑的小广场上两个井冈山老人随着音乐在锻炼。问路,延碑林而下。这里有舒同题写的井冈山碑林的大字,有毛主席,朱老总的题诗题词,更多的是那些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战士的墨宝,缅怀着那峥嵘岁月。
三、小井红军医院
小井因地形犹如井状小盆地而得名,森森的翠柏间,这里有红色政权建立的第一座正规化医院,这是是一幢二层小楼,陈旧,甚至于有些破败,但其因悲壮与凝重格外让人铭心刻骨。如今数十年风雨飘过,小井医院黑灰色的外观仿佛一直述说着曾经的腥风血雨,古朴沧桑中隐含着悲愤与忠烈。医院里,看着红军战士用过的病床、木头做的手术洗手盆、竹片磨制的手术刀、用了又用的绷带,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艰苦卓绝的斗争情景,仿佛清晰呈现在眼前。
在革命战争时期,负伤、流血、牺牲都很常见,因此医院必不可少。可在当时的情况下,建造医院是十分困难的,据介绍,建院所需的木材、石料都是由井冈山军民上山砍伐,开采的,所需经费也是由红军和群众节衣缩食自愿捐献的,当时共收到捐款1000余元。医院建成了,可药品和医疗器具又是一个大问题,1927年,国民党对井冈山进行了重重封锁,没有药物,医务人员背上小挎包,亲自上山去采金银花、南天竺等中草药,即使是这样,还是僧多粥少,一些药物只能给重病伤员用,医疗器具方面更是简陋,连用铁做的都很少,大都是用竹子做的,可以想见,殊死抗敌的红军战士们负伤后来到医院,没有麻醉药,手术过程是多么的难熬,这种坚强和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和钦佩。
距小井红军医院仅百米之远,就是小井烈士墓。1929年1月,井冈山遭到敌人突然袭击,敌人在叛徒的带领下,窜入小井村,正在小井红军医院接受治疗的130多名重伤员和部分医护人员来不及转移,不幸落入敌手,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红军战士们宁死不屈,谁也没有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和指挥机关的地点。最后,这130多名手无寸铁的红军战士被就地枪杀,其中还包括一个14岁的孩子,在这130多名烈士中,查到姓名的只有17位,毛泽东同志亲笔书写“死难烈士万岁”,细观那六个大字,劲挺的大字微有颤笔,我相信,见惯了生死牺牲的伟人,在写下这寥寥数个大字时,内心也一定是波澜起伏的。
走出医院,在小井医院的不远处,以红军英雄壮举为题材的《艰苦创业》、《战地救护》、《师长献盐》青铜雕塑,也极为惹人注目。红军将士们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一群鲜活的生命向你走来。他们穿着自制的粗布衣,戴着变了形的八角帽,清瘦而结实的脸庞充满着坚定、乐观、自信的神情。
一次井冈之行,可谓灵魂的洗礼,有太多可资写下并在往后的岁月中不断翻检、不断自省的心灵的冲击,收笔之际,以井冈山精神再次重勉: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5.艰苦奋斗的作风。
杭州锦绣育才附属小学 顾明生 2016.8.24
上一篇:回到目录 |
下一篇:红色追忆 ——记2016井冈山之行 |